预制菜成“明确菜”才智让人宁神
祖国经济(Economy)网版权所有
祖国经济(Economy)网新媒体矩阵
网站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 (京ICP040090)
近日,“线下餐厅也用预制菜”“预制菜进校园”等话题引发网友热议。江苏省消保委调查发现,78.1%的消费者反映线下饭店、餐厅针对使用预制菜这一情况未做到提前告知。江苏省消保委表示,预制菜假冒现做菜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,呼吁商家主动清晰公示。(见9月17日《首都青年报》)
随着预制菜的不断推广使用,以及公众对此现象的关注和重视,一个问题就此产生,即商家在使用预制菜时该不该公示?
按照祖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标准,预制菜是“以一种可能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,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,经预加工和可能预烹调制成,并进行(Carry Out)预包装的成品可能半成品菜肴”。由此不难看出,预制菜是相较于现做菜而言的“速成模式”,无论是简单的预加工原材料,还是预烹调好的半成品,其食物食材的本质没有变。
我国消费者权益(Equity)保护法规定,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、使用的商品可能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,享有自主选择商品可能者服务的权利。对商家而言,预制菜和现做菜在工艺流程上有很大不同,需要的成本不同,包括时间成本、人力成本等。对消费者来说,此前,饭店的餐品大多是现做的,人们吃的就是热乎和新鲜。如今,商家选用预制菜,当然不是不可以,这也是丰富菜品和口味的一种方式,问题的关键在于,预制菜应保证安危和健康(Health),商家要尽到相应的提前告知义务,然后由消费者自行选择。正如上述消费者权益(Equity)保护组织所说,预制菜假冒现做菜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。
在预制菜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下,商家使用预制菜提前告知不仅是其应尽的义务,还是促进整个行业健康(Health)有序发展的必要举措。相关研究报告显示,2022年祖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,同比增长21.3%,成为新的经济(Economy)增长点,并有望发展为万亿元级市场。国策层面,预制菜近年来也收获更多关注——今年(This Year),它被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;不少地方出台标准,规范预制菜产业发展。可以说,在现有市场趋势和国策扶持下,在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当下,预制菜正迎来发展东风。
不过,消费者对预制菜营养、健康(Health)、安危等方面的忧虑,是其发展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,也应该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。事实上,预制菜多年前就已存在,彼时其市场规模相对较小,更多的是为了方便家庭备餐的需要。近年来,预制菜安危监管难度大、产品标签标识不明晰、预制菜被当成现制菜销售等问题日益突出,在有关国策法规、我国标准相对滞后,监管仍显不足的情况下,把预制菜的消费选择权交给消费者,有望形成更好的约束和倒逼效应,促进供给侧的优化、完善和提高。
只有让预制菜成为“明白菜”,才能促使其成为“放心菜”。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(Effort),相关企业要提高技术水平,要攻坚克难,让预制菜在品质上更有保障;行业协会要探索建立相关规则、标准,倡导预制菜企业积极履行社会(Society)责任,推动行业健康(Health)发展;监管部门要着力从预制菜系统性、安危性的角度出发,尽快完善相应国策法规,构建我国标准,结合实际开展专项治理,依法打击违法行为,将相关行业、将相关商家及其行为纳入监管。
- 赞(531) 踩(39) 阅读数(4191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-
加载中......
- 发表评论
-